时间:2022-04-14
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类)人才培养方案(2022年)
时间:2022-04-14
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类)人才培养方案(2022年)
一、专业属性
专业名称:小学教育
专业代码:040107
学科门类:教育学
专业类:教育学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适应国家及区域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与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需求,立足景德镇、面向江西、辐射全国,培养系统掌握小学教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人文底蕴与科学素养,能在小学及相关教育机构胜任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骨干教师。
毕业生毕业五年左右预期目标是:
目标1:师德为本,情怀为上。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教育事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守师德规范,以立德树人为己任,立志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目标2:基础扎实,精于教学。具有扎实的小学教育学科、教育、心理等学科的理念、知识和方法,能够根据时代发展和教学需要不断丰富和改进自身的知识储备、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并将其因地制宜地转化成优质课程和教学管理活动,能够处理和解决小学教育学科课堂教学、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中所出现的较为复杂的专业问题,并具备成为本校骨干教师的能力与素质。
目标3:以生为本,铸魂育人。具备德育为先、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掌握小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能够胜任班级、少先队、学生社团等组织的建设指导工作,能够有效地建立起学校、家长和社区的积极关系,实现全方位育人,引导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目标4:终身学习,持续发展。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的意识,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根据国内外小学教育学科发展的动态,丰富和发展自身的理念、知识和能力,具有较强的小学教育的反思创新能力。能够与学生、同事、领导等有效沟通,同家长建立良好的教育合作伙伴关系,并能够作为组织者或骨干成员参与小组合作。
三、毕业要求
根据《教育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以及社会对小学教师的核心素养要求,特制定以下毕业要求。
(一)践行师德
1.师德规范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1.1理想信念】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1.2 职业规范】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熟悉教育的政策、法律、规范的主要内容及小学教育中涉及的其他法律知识,理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涵与要求,维护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践行“依法执教”。
【1.3 职业道德】具有坚定的教育信仰和职业理想,对学生有耐心、爱心和责任心,掌握增进身心健康的手段,立志成为“四有”好老师,做学生的“四个引路人”。
2.教育情怀
具有从教意愿,认同小学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耐心、责任心、事业心,工作细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2.1 职业认同】热爱并忠诚于教育事业,具有积极的从教意愿,认同小学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对教师职业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小学教师的职业理想。
【2.2 潜心育人】具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和艺术修养,人格健全,身心健康,能够做到为人师表,尊重小学生个体差异与成长规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积极、健康的知识观和价值观,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二) 学会教学
3.学科素养
具有一定的人文、艺术与科学素养,熟悉江西地方文化和景德镇地方特色文化。掌握主教学科 (小学语文、小学数学) 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理解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兼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技能,并具备一定的其他学科基本知识,对学习科学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了解学科整合在小学教育中的价值,了解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与社会实践、小学生生活实践的联系。
【3.1 学科知识】掌握主教学科(小学语文、小学数学) 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了解兼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
【3.2 学科技能】了解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沿动态,了解学科知识内部关联及其与社会实践、小学生生活实践的联系。能综合理解和应用小学教育理论与方法,具有扎实系统的小学教育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3.3学科融合】具有一定的人文、艺术与科学素养,具备综合全面的人文、社会、科学等通识学科知识基础和教育学、心理学等学习科学知识,熟悉江西地方文化和景德镇地方特色文化,对学习科学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善于整合通识学科与小学其他学科之间知识的联系,形成综合性的知识结构。
4.教学能力
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依据所教学科课程标准,针对小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运用学科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获得教学体验,具备教学基本技能和一定的艺术技能,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4.1 教学设计】熟悉小学教育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系,具有依据课标进行教学的意识。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能够结合学情分析,围绕小学教育的核心素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科学、合理设计教学,形成教案与学案。
【4.2 教学实施】具备三字一话教学基本能力和一定的艺术技能,能够科学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掌握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的形式和策略,能够合理选择与整合信息技术资源,科学准确地呈现和表达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和个性化学习体验。理解教育评价原理,掌握试题命制的方法和技术,能够结合小学教育教学评价特点,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科学评价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效。
【4.3 学会教研】通过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课程的学习和毕业论文的实训,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查阅文献的能力,能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针对小学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活动和教学改革。
(三) 学会育人
5.班级指导
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胜任班主任工作,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
【5.1 培德育人】具有学生为本、德育为先理念,理解小学德育原理,掌握德育基本方法,能够参与、组织、指导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教育,获得积极体验。
【5.2 班级管理】具备班级组织与建设能力,胜任小学班主任和少先队工作,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学习需求选择课程内容、有效组织班级活动。
6.综合育人
了解不同学段小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理解学科育人价值,能够有机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少先队活动和社团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6.1学科育人】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养成教育规律,挖掘小学各学科育人价值,能够有机结合学科特点,进行设计和组织相关教学活动,在小学课程中落实学科的德育功能。
【6.2 育人资源整合】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具备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少先队活动和社团活动的能力,了解小学生安全防护的知识,能利用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四) 学会发展
7.学会反思
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掌握教育科学研究常用方法,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7.1 生涯发展】具有终身学习理念、专业发展意识和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知识和实现路径,通过对基础教育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文献的学习,了解教育发展趋势及要求,进行合理的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
【7.2 反思创新】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能够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形成对教育问题的独立思考和见解,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进行教学的设计、实施、评价,具备创新意识。
8.沟通合作
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
【8.1 协同合作】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在小组协作、教育见习与实习等教育实践活动中,有效展开与同学、同事的沟通与协作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8.2 沟通交流】掌握团队合作与人际沟通的方法和技能,具备与同事、学生、家长等有效沟通交流的能力。
毕业要求 |
培养目标 1 |
培养目标 2 |
培养目标 3 |
培养目标 4 | |
毕业要求 1 | 师德规范 | √ |
|
|
|
毕业要求 2 | 教育情怀 | √ |
|
|
|
毕业要求 3 | 学科素养 |
| √ |
|
|
毕业要求 4 | 教学能力 |
| √ |
|
|
毕业要求 5 | 班级指导 |
|
| √ |
|
毕业要求 6 | 综合育人 |
|
| √ |
|
毕业要求 7 | 学会反思 |
|
|
| √ |
毕业要求 8 | 沟通合作 |
|
|
| √ |
四、核心课程
小学教育学、小学班级管理、教育统计与测量、课程与教学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教育研究方法、汉语基础、线性代数。
五、修业年限
基本学制4年,弹性学制4-6年。
六、毕业与授予学位规定
思想政治考核合格,在规定的年限内修完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150学分,方能毕业。取得毕业资格,并符合学校规定的授予学士学位条件,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七、教学计划
附表1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教学时间分配表
附表2 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时间分配表
附表3 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与教学时间分配表
附表4 独立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与教学时间分配表
附表5 课程结构体系及学分分配比例表
版权所有:景德镇学院-教育学院 制作发布 景德镇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域名:jdzu.jx.cn 赣ICP备05000937号-1 域名:jdzu.edu.cn 赣ICP备0500093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