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4
暑期“三下乡”|景德镇学院教育学院“齐‘剧’一堂,共‘童’前行”实践团在景德镇御窑景巷等青少年社会实践点进行参观学习活动
时间:2024-07-24
(本网讯:文|司晴、刘乐乐、叶佳佳/图|司晴、刘乐乐、叶佳佳)这个充满活力的七月,景德镇学院教育学院“齐‘剧’一堂,共‘童’前行”实践团和南昌大学共青学院、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的“三下乡”实践团队,共同开展了暑期“三下乡”,在御窑景巷、景德镇学院等实践点,进行了参观学习活动。
“齐‘剧’一堂,共‘童’前行”实践团在各实践点的合照 刘乐乐供图
穿越古韵,探寻陶瓷之源
7月18日,晨光初破晓,实践团成员跟随讲解员杨伟东的步伐,满怀期待地走进了御窑景巷。在大顺布号中,古朴气息让人仿佛穿越回古代商贾云集的盛景,见证服饰的更新换代;在景德镇老城博物馆里,每一件展品在现代技术的呈现中,生动地诉说着景德镇悠久的历史与文化。
实践团成员参观大顺布号 刘乐乐摄
实践团跟随讲解员杨伟东参观老城博物馆 司晴摄
在青匆艺集工作室的探访,更是让实践团成员们近距离感受到了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激发了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相结合的浓厚兴趣。
青匆艺集工作室 刘乐乐摄
艺术殿堂,启迪教育灵感
7月18日下午,在校友孟铃烁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们来到了景德镇学院美术馆和陶瓷美术与设计艺术学院。在这里,古今中外陶瓷作品琳琅满目,既有传统陶瓷的精湛技艺,也有现代艺术的创新表达,让实践团成员们流连忘返。
实践团成员参观景德镇学院 司晴摄
景德镇学院美术馆展品丰富多样,涵盖了陶瓷艺术的各种形式和流派。那些具有现代感的陶瓷作品,它们巧妙地将传统与现代元素结合起来,展示了陶瓷艺术的无限可能性,从传统的青花、粉彩到现代的抽象、创新。实践团成员们驻足于每一件作品前,细细品味其中的韵味与意境,感受着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
实践团参观景德镇学院美术馆 司晴摄
这段旅程不仅帮助实践团成员们增加了对陶瓷艺术的了解,还让大家切实感受到了景德镇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深刻领悟到了艺术家们的创新精神与对美的追求,感受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与创新。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并传承好我们的传统文化,让它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
7月19日上午,实践团成员们带着崇敬的心情前往烈士英雄纪念碑,全体成员肃立,向为国家和民族献身的英雄们默哀致敬。随后,在讲解员孟铃烁的带领下,大家认真聆听了英烈们的事迹,感受到了他们坚定地信念和不屈的精神。这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实践团在烈士陵园缅怀先烈 司晴供图
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实践团成员们有感于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感叹他们为了国家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更加坚定了同学们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决心。
全体实践团成员观瞻默哀 刘乐乐摄
城市脉动,共绘美好未来
19日下午,在讲解员杨伟东的详细讲解下,实践团成员们在平民夜校深深的感受到了景德镇人民的革命热情与活力。在这里,实践团不仅见证了城市的变迁与发展,也感受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实践团成员参观平民夜校 刘乐乐供图
实践团成员参观平民夜校 司晴摄
古陶碎片,追寻历史韵味
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孟铃烁老师的古陶瓷讲解。他以其渊博的陶瓷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及深入浅出的生动讲解,帮助实践团成员们对陶瓷艺术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也让我们对未来陶瓷产业发展充满了信心与期待。
孟铃烁老师为实践团同学讲解古陶瓷历史 司晴摄
“受磁州窑绘画艺术影响,用四幅连环画形式描述人们祈雨过程,依次为天降旱灾、筑台祈雨、龙王降雨、万物复苏,四幅画面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故事情节完整。此罐烧成难度大,存世量极少,在世界范围内目前未见同题材的元代釉里红瓷器。”孟铃烁老师简明扼要的介绍,进一步加深了实践团成员对景德镇瓷器制作技艺的认识,深厚体会其中的独特历史文化价值与深厚文化内涵。
孟铃烁老师开展古陶瓷鉴赏讲座 刘乐乐摄
“收集保护古陶瓷碎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古陶瓷碎片承载着大量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通过这些碎片,我们可以了解到特定时期的社会文化、绘画技法、历史情况以及古代的陶瓷技术,这对于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艺术史家等都是珍贵的研究材料。”在讲解员卓万远的讲解下,同学们更加明白了追求历史的意义与价值,将更加努力发扬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古陶瓷文化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青匆艺集成员卓万远分享古陶瓷碎片意义价值 刘乐乐、司晴摄
大家不仅在景德镇这片热土上留下了青春的足迹,更在心灵深处种下了古陶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种子,这些经历将会在对古陶瓷文化的兴趣沃土中发芽、成长。
陶阳古巷,探寻城市记忆
7月20日上午,实践团来到了彭家弄,彭家弄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御窑厂遗址保护范围内,是以历史建筑为主的传统制瓷手工业生产和居住街区。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宋代,在明清时期是御窑厂生产功能的延伸,是集商业、居住、瓷器生产为一体的院落组合。
彭家下弄 司晴摄
弄里青苔爬上墙面,墙面斑驳残缺,走过古朴幽深的小径,发现刻有“陶阳十三里”、“窑火夜夜明”字样的地砖,每走一步,都像踏在历史深沉的回响之上。
彭家弄 刘乐乐摄
接下来,实践队来到了湖北会馆,会馆中柱为方形青石,上端撑以木柱抬梁,雕刻了精美的楼台。 “陶阳十三里,烟花十万家”、“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景德镇因瓷业的兴旺吸引了众多外乡人来此谋生,由此形成会馆。湖北会馆曾作为御窑厂宫廷用瓷拣选地,对研究景德镇的御窑用瓷、党史军史、会馆历史和地方建筑艺术等,都具有较高价值。
实践队参观湖北会馆 刘乐乐供
湖北会馆西南院墙上,安放了5块湖北会馆旧址出土的碑刻,望着碑上的繁体字,在杨伟东老师的解说下,实践成员们仿佛也回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革命时代。
杨伟东老师为实践队讲解碑刻 司晴摄
杨伟东老师进一步对湖南会馆做了更加详细的介绍,会馆建于清朝,其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湖南和景德镇的地方特色,飞檐挽天,蔚为壮观,前后风檐镂雕细致,檐墙彩绘构画新颖。景德镇湖南会馆已成为一处重要的文化遗产,是研究晚清至民国时期景德镇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窗口;也承载着湖南籍人士在景德镇的奋斗和贡献。
实践队参观湖南会馆 刘乐乐供
沿着曲折小径,实践队还来到了奉新会馆,奉新会馆又称“新湖书院”,当时此地为在景德镇的奉新同乡提供了一个集会、议事和交流的场所。尽管历经沧桑,奉新会馆依然保留着独特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价值。它不仅见证了景德镇陶瓷业的繁荣发展,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奉新会馆 司晴摄
残缺之美,细品历史真迹
瓷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历史长河冲刷下,许多瓷器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缺。为探索残瓷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进一步推动残瓷艺术的传承与发展,7月20日下午,实践队在工人文化宫开展了主题为“残瓷艺术之美”的讲座,由孟铃烁老师为大家讲解残缺瓷片背后的故事。
孟铃烁老师开展讲座 叶佳佳供
孟老师为大家带来了私人收藏的瓷器碎片,通过讲解、展示以及传阅,让实践队成员们对瓷片的时代、工艺、寓意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感悟:“一块碎片可以反映出完整的瓷器,一件瓷器可以反映出这个时代。”
孟铃烁老师为实践队成员们展示金玉满堂莲子罐 叶佳佳摄
接下来孟老师还展示了画有婴戏图的瓷片、乾隆时期官窑烧制的釉里红工艺瓷片及斗彩三秋杯。“斗”有争奇斗艳之意,家乡话还有拼凑之意。课上实践队成员们积极探讨五彩、粉彩和斗彩的区别,再由孟老师点评讲解,并对表现活跃的成员给予奖励,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中国传统瓷器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灯光下的婴戏图 斗彩三秋杯 莲子罐内金鱼图 叶佳佳摄
历史荣光,精神时时追寻
为缅怀革命先烈,进一步普及爱国主义教育,7月21日上午,景德镇学院实践队来到了景德镇市莲花塘革命烈士根据地,清扫烈士纪念碑,烈日下,他们的汗水与泥土混在一起,埋头苦干绝不喊累,他们的努力不仅是对烈士们的崇敬和缅怀,更是对那段历史的尊重和传承。
志愿者清理纪念碑周边 刘乐乐摄
正如志愿者们所言:“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记住这些为了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而英勇牺牲的烈士们。”他们的行动,是对那些英勇牺牲的烈士们的最好告慰,也是对历史最深沉的尊重和守护。
志愿者打扫上山步道 刘乐乐摄
景德镇学院三下乡实践团和南昌大学共青学院、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三下乡实践团在景德镇学院合影留念
一炉炭火,千年传承。在这段为期七天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共同走过了一段景德镇陶瓷历史的学习之旅,我们了解了景德镇陶瓷的历史渊源和制作工艺,更深刻体会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工匠精神的伟大。同时,我们也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收获了宝贵的友谊与回忆。未来,我们将继续关注景德镇陶瓷的发展和创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我加共同期待下一次的学习之旅,再次领略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
(编辑:杨海薇/一审一校:倪温洁/二审二校:罗天天/三审三校:冯唐锴)
版权所有:景德镇学院-教育学院 制作发布 景德镇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域名:jdzu.jx.cn 赣ICP备05000937号-1 域名:jdzu.edu.cn 赣ICP备0500093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