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27
“红色走读”作品展播|纸雕长征路,光影映征程
时间:2024-09-27
(本网讯:文|戈诗妍/图|沈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 周年,纪念长征出发90周年之际,景德镇学院教育学院“红潮新航”实践团队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红色之旅。他们参观小布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群,感受革命先辈的艰苦朴素与无畏奉献,并用艺术的方式传承长征精神。
团队成员沈超供图
创作思路:
团队成员在参观小布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群的过程中,深刻领略到了革命先辈们的奋斗精神。从中共苏区中央局成立旧址中简单的家具陈设,到中国工农红军第一部无线电侦查台旧址所展示的长征期间技侦工作的重要性,艰苦朴素的精神悄然扎根于内心。受长征精神的触动与启迪,团队决定将这份感动与敬意转化为艺术作品。他们精选长征途中的经典场景,如血战湘江、飞夺泸定桥等,经过作图制图、运用精湛纸雕技艺并结合现代光影效果,创作出一盏盏独一无二的长征主题纸雕灯。
作品内容介绍:
这些纸雕灯细腻入微,灯光下,光影交错间,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穿越时空的力量。
《赤土情深》 沈超供图
首先是“赤土情深”,在革命的烽火中,瑞金如同一颗璀璨的红星,照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作品精心雕琢出瑞金的标志性建筑和场景,展现出那个充满激情与希望的时代。观众可以从作品中看到革命先辈们在瑞金忙碌的身影,感受到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伟大力量。它让每一位观众都能深刻感受到瑞金作为中国革命重要发源地的独特魅力。
《血战湘江》 沈超供图
“血战湘江”画卷,在长征的初期,这场关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战役被生动地呈现在作品中。激烈的战斗场景、红军战士们坚定的眼神和无畏的冲锋姿态,以深沉而庄重的艺术手法,向世人展示了红军战士们不畏强敌、浴血奋战的壮丽画卷。仿佛能让人置身于那硝烟弥漫的战场,感受当时的紧张与悲壮。
《巧渡金沙江》 沈超供图
“巧渡金沙江”篇章,在长征的辉煌篇章中,这无疑是一次智慧与勇气并存的军事奇迹。纸雕作品中,湍急的江水、险峻的山势与红军战士们的机智果敢相互映衬。让观众深切感受到红军将士在绝境中寻求生机、以智取胜的非凡胆略,体会到他们临危不惧的英雄气概。
《飞夺泸定桥》 沈超供图
“飞夺泸定桥”传奇,1935 年,中国工农红军以无畏的勇气与智慧,书写了这一传奇篇章。作品中,摇摇欲坠的铁索桥、奋勇向前的红军战士,生动地再现了那段惊心动魄的壮举。以这一作品,致敬那段不朽的历史,用现代艺术的手法,让观众仿佛能听到战士们的呐喊声,感受到他们一往无前的决心。
《雪域征途》 沈超供图
“雪域征途”壮举,在长征的征途中,翻越雪山的壮举,是红军战士英勇无畏、坚韧不拔精神的集中体现。作品细腻地刻画了雪山的巍峨与寒冷,以及红军战士们艰难前行的身影。再现那段艰苦卓绝的历程,让后人铭记先辈们的牺牲与奉献,激励着我们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
《草地风云》 沈超供图
“草地风云”画面,在长征的漫漫征途中,红军战士们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作品重现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展示出草地的荒芜与危险,以及红军战士们坚定的步伐。颂扬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让我们明白胜利来之不易。
《延安烽火》 沈超供图
最后是“延安烽火”写照,在历史的长卷中,延安,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从艰难困苦中走向辉煌的历程。作品带领观众穿越回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感受延安精神的永恒光芒。从窑洞到革命标语,每一个细节都传递着延安时期的奋斗与
作品全景
这些长征主题纸雕灯,不仅是艺术作品,更是历史的见证和精神的传承。它们让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依然能够铭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传承长征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团队成员心得感悟:
段宛芸:通过这次的比赛过程,我深切体悟到团队合作的精髓。面对挑战,我们依靠有效沟通与明确分工,将难题逐一击破。我专注于所有文案策划,致力于用文字将作品完美的呈现。此经历,无疑是我成长旅程中的宝贵磨砺与收获。
吴一贤:在团队里我负责的部分是作品的制作,通过对作品的反复雕琢,我完成了较为满意的作品。此次活动加强了我的手工制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我的团队合作精神。
徐一萍:回顾长征历程,我们深感自豪和振奋。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不朽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奋勇前行。让我们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
司晴:通过本次红色走读实践活动,让我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们进行长征的艰辛与伟大。踏寻红色足迹,重温革命历史,我的心灵受到极大震撼。先辈们坚定的信仰、无私的奉献,激励我不断前行。我将铭记历史,不忘初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曹语桐:在制作长征主题手工作品时,我仿佛穿越时空,亲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每一道工序都似攀登雪山,虽难却充满意义,最终成品如同胜利会师,令人振奋。
团队名称:红潮新航实践队
团队成员:段宛芸、吴一贤、徐一萍、司晴、曹语桐、戈诗妍
指导老师:罗茜、黄超
(编辑:杨海薇/一审一校:张凯强/二审二校:江霞琴/三审三校:冯唐锴)
版权所有:景德镇学院-教育学院 制作发布 景德镇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域名:jdzu.jx.cn 赣ICP备05000937号-1 域名:jdzu.edu.cn 赣ICP备0500093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