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3-16
以《现代文学》为墨,为徐志摩与鲁迅的文学精髓与人文情怀笔耕不辍
时间:2025-03-16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2025年全国两会上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相关论述,推进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进一步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耕人文底蕴,我院小学教育专业于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特开设《现代文学》课程,助力文学与人文教育深度融合。
成柯桦博士于3月11日在教育学院精品录播教室上了一堂该课程的示范课,她精心指导同学围绕鲁迅及徐志摩的作品分析展开,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方式,使2022级小学教育班、2024级小学教育专升本班的同学们深入理解其精神品质及时代内核,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批判性精神及人文素养,为未来的教育事业注入更多元的文化内涵。
预习为基,学中成长,启动“文学预习”新模式
在课程正式开始前一周,成柯桦老师为同学们精心准备了一系列电子资料,包括鲁迅的经典小说《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以及杂文集篇章《野草》《朝花夕拾》的选段。同时,还会涵盖胡适的《尝试集》、郭沫若的《女神》、闻一多的《死水》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20年代新诗经典。同学们自主阅读这些资料,梳理鲁迅小说的情节脉络,标注出疑难字词和意象,总结新诗的核心情感。此外,同学们积极查阅作者的生平与创作背景,思考作品与时代背景的关联,并记录下自己的疑惑和感悟,形成预习笔记。
针对鲁迅和徐志摩的代表作,同学们致力于开展比较阅读,从情感基调、语言风格到时代主题进行全面对比,结合人文教育的相关知识进行初步思考,为课堂上的深入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为课堂上的互动与讨论注入了更多活力。
串联经典,深度探索,引领“大单元整合”新潮流
赏民初经典,析文学思潮。课堂伊始,成柯桦老师带领同学们回溯时代背景,将鲁迅作品与20年代新诗紧密串联,深度揭示现代文学萌芽期思想交锋的激烈态势与艺术探索的多元路径。教学过程中,她系统阐释既定知识目标,分析鲁迅各类作品蕴含的深邃内涵,以及新诗自诞生起的发展历程、各流派独具的风格特点。同时,她紧密结合同学们的预习反馈,针对性地答疑解惑,并以小组形式分析鲁迅小说人物心理、新诗意象组合,开展体裁与流派对比讨论,有效提升同学们的文学鉴赏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成柯桦老师指出“要切实立足于主题思想、人物形象(鲁迅小说)/意象意境(新诗)、语言特色、艺术手法和时代价值这五个维度,深挖鲁迅和徐志摩作品背后的思政元素,才能更好实现文学与思想教育的有机融合。”通过系统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学生不仅能够全面了解文学作品中的主题思想与艺术手法,还能深入探索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从而培养出更加全面、深入的跨学科素养。
小组协作,创意探索,激发“任务解读”新共鸣
创意表达,协同优化。同学们从鲁迅《祝福》《阿Q正传》及徐志摩《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等作品中任选一篇,以小组合作开展深度赏析,运用文学鉴赏方法,从情节、人物、意象、语言、情感等维度剖析,探讨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结合思政目标,反思对当代社会、文化传承及个人理想信念的启迪,形成详尽的赏析报告。此外,各小组推选代表通过PPT演示、朗读片段、讲解分析等方式分享赏析成果。小组成员倾听记录,结束后互动交流,及时提问补充,深化对作品的理解,锻炼团队协助、创意表达能力,营造活跃课堂研讨氛围的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文学创造力,为未来的教育生涯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成果展示,教师点睛,协同“思政元素”新融合
通过分享赏析成果与小组讨论心得,同学们不仅展示了自己的学习成果,还从其他小组的分享中汲取了宝贵经验。成柯桦老师对学生的努力与成果给予了肯定,也呼吁同学们继续深入挖掘徐志摩与鲁迅作品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将正能量融入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三观,为成为具有高尚师德、深厚文化底蕴的优秀教师奠定坚实基础。通过这一课程,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更在心灵深处种下了文学的种子,期待着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开花结果。
这次现代文学的课程,不仅是一次文学探索的艺术实践,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生动传承。通过这一课程,同学们不仅提升了团队协作与文学解读的能力,还凭借自身的才华与创意,为现代文学作品的传承与弘扬注入了新鲜的青春活力。展望未来,我们满怀憧憬,希望能够推出更多这样富有创意且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课程,让同学们在亲身实践中深化对文学的理解,把思政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编辑:杨海薇/一审一校:罗天天/二审二校:江霞琴/三审三校:冯唐锴)
版权所有:景德镇学院-教育学院 制作发布 景德镇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域名:jdzu.jx.cn 赣ICP备05000937号-1 域名:jdzu.edu.cn 赣ICP备0500093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