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团学风采

红色走读|当非遗衍纸遇见红色地标:用纸卷复刻了两段永不褪色的热血史诗

来源: 日期:2025-10-13 15:50 浏览量:

  (本网讯:邓雯丽)从南湖红船的建党伟业,到南昌城头的第一声枪响,红色地标是历史的坐标,非遗工艺是文化的密码。景德镇学院教育学院“红韵纸艺”实践队,带着亲手创作的《衍纸卷韵里的长征史诗》,走进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与南湖革命纪念馆。当指尖的纸艺邂逅实地的红色印记,我们不仅重读了长征的艰苦卓绝,更在枪响与红船的记忆里,让非遗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这一次,衍纸卷里的,是三段红色史诗交织的热血回响。


成员们在参观八一起义纪念馆   红韵纸艺实践队摄

一、先有纸艺为媒:一卷一折,预演红色初心

 在《衍纸卷韵里的长征史诗》中,绿色衍纸堆叠出山林的葱郁,是红军翻山越岭的底色;灰色衍纸与不织布塑出雪山的苍茫,复刻着“风雨侵衣骨更硬”的艰辛;蓝色衍纸蜿蜒成河,摹写着巧渡江河的壮烈;红色螺旋军旗以强烈的视觉张力,成为贯穿始终的信仰图腾。更藏着我们的小心思:道路中嵌入的暖光,既是长征的“希望之径”,也暗合着我们对八一起义“枪响破晓”、南湖红船“点亮未来”的向往——每一道纸痕,都是对红色精神的提前致敬。

 

作品《衍纸卷韵里的长征史诗》  红韵纸艺实践队摄

二、再赴地标之约:一步一履,触摸历史温度

带着这幅衍纸作品,我们先走进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站在复原的起义指挥部旧址前,玻璃展柜里的旧军装、锈迹斑斑的步枪,与我们衍纸作品里“绿军装、红星帽”的红军形象瞬间重叠。曾在纸艺中反复雕琢的“坚毅群像”,此刻有了具象的参照:当年的战士们,正是这样身着军装、紧握钢枪,在1927年的深夜,用一声枪响划破黑暗,掀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我们忍不住将衍纸作品贴近展窗,纸卷上的“希望之径”暖光,仿佛与馆内照亮历史的灯光相融——原来我们笔下的“光明”,早已刻在这座城市的基因里。

离开南昌,我们来到南湖革命纪念馆。当那艘复刻的南湖红船映入眼帘,衍纸作品里“蓝色河流”的意象突然有了重量。曾用蓝色衍纸摹写长征江河的湍急,此刻才懂,1921年的南湖水面,虽没有长征的惊涛骇浪,却承载着“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初心。我们的衍纸军旗是红色的,纪念馆里红船船头的党旗也是红色的;我们用纸卷堆叠出山与河,而先辈们用信念撑起了一艘船、一个党。站在红船旁,指尖仿佛还残留着卷折衍纸的温度,突然明白:我们折叠的不只是彩纸,更是对“从红船到长征,再到新时代”的精神接力。

团队成员们在制作衍纸  红韵纸艺实践队摄

三、终以匠心作答:一纸一心,让红色记忆生生不息

邓雯丽:在创作这幅长征主题衍纸作品时,每一次卷曲纸条,都像是在触摸历史的纹理。当绿色衍纸塑出山林、灰色衍纸叠出雪山,红军战士的形象在指尖逐渐清晰,我仿佛穿越到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征程。每一处细节的打磨,都是对长征精神的致敬,过程虽繁琐,却让我真切感受到革命先辈的无畏与坚定,这份感悟也成了我创作中最珍贵的收获。

林莉:指尖缠绕衍纸条时,方知这纸艺藏着对长征的温柔解读。紧实的“紧卷”,是红军在夹金山攥紧的冻手,纸痕皆为寒风印记;舒展的“泪滴卷”,化作泸定桥畔浪花,晃动着渡河的湍急壮烈。拼贴“雪山”“红旗”的过程中,卡纸渐生温度。贴上最后一片五角星衍纸才明白,调整纸卷弧度是触摸先辈脚步,修剪纸边是厘清信仰轮廓。 这场指尖“长征”虽无艰险,却让我触到伟大重量。如今想起长征,除了史诗,更有指尖卡纸香,那是我们用匠心与历史对话的印记。

杨海薇:制作长征主题衍纸作品的过程,是我与红色历史对话的过程。卷折绿色纸卷塑山林、叠加灰色纸层摹雪山时,指尖触感让遥远的长征场景变得可触;调整红军小人姿态、粘贴红色螺旋军旗时,每一次打磨都是对“不畏艰险”精神的致敬。而特意在长征路途与红旗处加入的暖光,更像为这段征程烙下的注脚——这不仅是一场艰苦卓绝的跋涉,更是一条始终通向光明的希望之路。

蒋宇莹:我们运用衍纸的卷、折、叠等工艺,细腻塑造出山川的层次、河流的动感与红军形象的鲜活感。不同深浅的绿色衍纸构建出立体山林,棕色衍纸缠绕成蜿蜒山路。作品生动再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不畏艰险、奋勇前行的场景,红色旗帜象征着信仰与希望,崎岖山路和复杂地形凸显长征的艰辛,让大家直观感受到革命先辈的坚毅精神,实现了艺术形式与红色主题的深度融合,是一件兼具审美价值与教育意义的优秀衍纸作品。

高露:创作这幅衍纸作品时,指尖卷曲的不仅是彩纸,更是对长征历史的敬畏。叠绿色塑山林、揉灰色造雪山,每一次折叠都像在触摸红军走过的艰辛路;嵌暖光、卷军旗,每处巧思都是对“坚定向前”精神的致敬。当纸艺与史诗碰撞,我不仅雕琢了非遗之美,更让红色记忆在褶皱中鲜活。这份创作,是与历史的对话,更是对新时代“长征路”的精神传承。


团队名称:“红韵纸艺”实践队

团队成员:邓雯丽、林莉、杨海薇、蒋宇莹、高露

指导老师:罗茜、江霞琴

(编辑:杨海薇/一审一校:张凯强/二审二校:江霞琴/三审三校:冯唐锴)



关闭